您的位置:首页 >泸阳镇 >政策文件

山洪灾害防御知识

索引号: 0000-2017-00015 公开责任部门: 泸阳镇

手机扫描本页二维码
公开日期: 2017年06月28日 发布文号:
公开目录: 政策文件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内容概述:

山洪灾害防御知识

一、什么是山洪灾害

山洪是指由于暴雨或拦洪设施溃决等原因,在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岗地)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总称。

二、山洪灾害的成因

1、地质地貌因素: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的地形往往是山高、坡陡、谷深,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遇水易软化、易崩解,极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迅速汇集,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2、降雨因素: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导致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

3、人类活动因素:毁林开荒、违背自然规律的盲目开发。

三、山洪灾害的分类

1、溪河洪水:也叫山溪性洪水,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山洪,指山区溪河暴雨引发的突发性暴涨暴落洪水。

2、泥石流: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3、滑坡:土体、岩块或残坡积物等斜坡上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贯通的滑动面发生整体运动的现象。

4、崩塌:又称崩落、坍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流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四、山洪灾害发生的前兆

1、泥石流的前兆:①河床(沟)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可确认上游已形成泥石流;②深沟或谷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似的声音,哪怕极微弱弱也应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

2、滑坡的前兆:①坡体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土体隆起;②后部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快速下挫,土体出现松动、小型坍滑现象;③滑带岩土体摩擦错动发声响,裂缝冒出热气或冷气;④出现堵塞多年的泉水突然复活,或井(泉)突然干枯,或水位突然发生变化等异常现象;⑤出现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能入睡,蛇鼠乱窜,树木枯萎或歪斜现象;⑥临滑前,滑体的水平位移量或是垂直位移量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3、崩塌的前兆:①较陡坡体前缘掉块、坠落 、小崩小塌不断发生;②坡脚出现新的破裂现象,存在异常气味;③岩石不时发出撕裂摩擦错碎声;④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异常;⑤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五、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以避为上,防、避、抢、救相结合的原则,突出抓好四个环节:

1标险:将山洪地质害隐患点逐处标注清楚。

1.1山洪灾害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暴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情况,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溪谷、沟口、陂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威胁,地质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陡坡、低洼地带。

2巡险:各级防汛责任人必须到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巡查、仔细查看、详细记录;

2.1领导机构

为了建立村防汛快速反应机制,组织和领导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成立村防汛抗旱及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其机构设在村委会,由村主任或村支部书记担任。工作组下设广播员、监测员、铜锣员、口哨员及应急分队。

  村防汛抗旱及山洪灾害防汛工作组


姓名

职务

电话

指导员




组长




广播员




监测员




铜锣员




口哨员




   

    2.2 职责和分工

组 长:负责全村防汛抗旱及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与指挥。

监测员:负责观察雨情、水情变化,观察水库、山塘运行情况,观察地质灾害隐患点是否异常。

广播员:对村级指挥长负责,接到指挥长的转移命令后,通过高音喇叭发出紧急通知和转移警报。

铜锣员:对村级指挥长负责,接到紧急转移通知后,鸣锣示警,提醒口哨员到岗到位,提醒群众应急转移。

口哨员:对铜锣员负责,听到锣声后,迅速吹响高频口哨,提醒、组织群众应急转移。

应急分队:负责山塘、水库、水利工程突发险情的抢护,帮助实施紧急转移。

村应急抢险队人员名单表

序号

姓名

职务

电话









 

3报险:通过广播、电话、铜锣、上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险情通知到户到人,让每一个受威胁群众都知晓,真正把预警送到位;

3.1监测预报

村接到镇政府的电话通知后,组织山洪灾害防汛工作组长立即通知广播员、监测员、铜锣员、口哨员及应急分队。

监测员和铜锣员、口哨员在预警期内二十四小时连续监测巡视,发现险情应立即发出警报信号,通知到各户,并将各有关信息反馈给镇政府,如遇紧急情况大体积滑坡可直接报告县防汛办,由县防指统一指挥。

报警信号一般为锣、口哨、警报器等。如有险情出现,由各报警点和信息监测员报告给村长,并发出警报信号,警报信号的设置因地而异,一般警报信号设置为:断续锣声、哨声,表示险情可能出现,全区动员,提高警惕,指挥人员到位,做好一切准备,部分开始转移;连续锣声、哨声,表示险情出现,继续按预定路线有次序地转移至安全区。

4.避险:迅速组织受威胁的群众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确保人员安全。

4.1转移原则和方法

转移工作由转移通知员,采取村、组干部包片负责的办法,统一指挥,统一转移。

本着就近、安全的原则进行安排,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采取对户、搭棚二种安置方法。信号发送员和转移组成员必须最后离开山洪灾害发生区,并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搭棚地点选择在居住附近坡度较缓,没有山体滑坡崩塌迹象的山头上。不能搭在山谷中或其出口两侧的山坡上。雨停后,确认其住房安全后才能允许群众搬回。另外还要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如果在转移的过程中,原制定的交通、通讯线路中断时,各组要采取及时抢修或选择其他安全的路线,把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4.2转移路线

村居民接到转移信号后,必须迅速按预定路线转移。各区在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汛期必须经常检查线路上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则及时修补或改变路线,以免安全路上出现险情。转移路线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地带。